最新文章

便血,是痔瘡還是大腸癌?

越早發現存活率越高

大腸癌可以及早發現和治療,除了警覺症狀之外,定期篩檢是更積極的防治做法。大腸癌有90%以上由瘜肉變化而來,其癌變過程約需5至10年,且初期症狀不明顯,當病患發覺異常時多已是第二、三期甚至末期,因此早期篩檢及切除瘜肉是避免罹癌的重要防線。

一名45歲的沈先生有便血情形很久了,他認為是痔瘡引起的正常現像,從沒想過就醫治療;直到一位同學得到大腸癌,症狀和他一模一樣,他才警覺事態嚴重,到醫院做大腸鏡檢查;結果發現腸道中有腫瘤,需要切片判斷良性或惡性,這讓他驚愕不已。

醫生表示,一般以出血的顏色做初步判斷,痔瘡出血顏色鮮紅,是排便時用力擠壓所造成的靜脈出血;而大腸癌出血顏色偏暗紅,是癌細胞侵襲且破壞正常組織所造成,血液留在腸內一段時間才隨糞便排出。要注意的是,如果腫瘤位置靠近肛門也會排出鮮紅的血色,因此還要觀察有無合並其他症狀,例如出現腹痛、腹瀉、大便形狀改變(變細、變小或不成形)或貧血,最好趕緊就醫檢查。

腰圍鮪魚肚人士須注意

根據調查,腰圍粗細(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指標)與大腸癌大有關系,患有代謝症候群的人罹患多發性大腸瘜肉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至3倍;至於兩者為什麼會有關聯,尚需進一步的研究。

其他高危險群還包括:

50 歲以上:美國癌症協會建議,一般民眾50歲之後應進行每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、每5年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鋇劑X光超音波檢查以及每10年一次全大腸鏡檢查。醫師特別強調,有75%的大腸癌患者沒有家族病史,因此早期檢查格外重要。

有家族病史:父母其中一人罹患大腸癌,子女罹患的幾率是一般人的2至4倍,如父母兩人皆罹患則幾率提高3至6倍。

有個人病史:包括曾得過大腸癌、腺瘤性瘜肉及慢性發炎性大腸炎,例如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症的人士。有大腸癌病史者的復發幾率高達五成,最好每3個月追蹤一次,2年後每半年檢查一次,5年後每年檢查一次;而有腺瘤性瘜肉者,瘜肉切除後每3年追蹤一次;慢性發炎性大腸炎患者則建議發病後8年開始篩檢。

5 招預防大腸癌

.保持健康的體重:將BMI(身體質量指數)控制在18.5至24理想範圍內;腰圍以台灣男性來說,不超過90公分(36 腰),女性則以80公分(30 腰)為標准。

.運動:根據日本一項65,000人的大規模追蹤調查,結果發現運動量較多的男性罹患大腸癌的風險,比幾乎不運動者少三成。

.吃對食物:少吃紅肉和油炸食物,多吃蔬果和全谷類等高纖維食物,且每天至少攝取25公克。

.補充營養素:國外調查發現,葉酸、硒和維生素B6能降低罹患大腸癌幾率,每天一顆綜合維他命就能補足所需。

.不抽煙及少喝酒:多項研究指出,抽煙者長大腸瘜肉的幾率是不抽煙者的2倍。

上文節錄自《康健雜志》“便血,是痔瘡還是大腸癌?”,除內文另有說明,任何部分均不可視為本站/本公司作出任何陳述或引薦,其內容亦皆與本站/本公司立場無關。


立即掃描下方二維碼,即可在線查詢或預約服務:

掃描下方二維碼,查閱熱門疫苗資訊:

1. 9價HPV疫苗—港幣$10,000 / 3針

最新優惠:凡注射9價HPV疫苗,即可以港幣$500加購以下療程(每人只限加購一項):

  • 營養液(增強免疫力 / 美白)高劑量維他命C乙次(原價港幣2,300 / 次)​

  • 基本體檢及營養師咨詢服務乙次

2. 13價肺炎球菌疫苗—港幣$1,600 / 針(原價2,400 / 針)

3. 腦膜炎雙球菌疫苗—港幣$1,200 / 針(原價1,800 / 針)

4. 乙型肝炎疫苗—港幣$630 / 3針(原價810 / 3針)

相關文章:

回到最頂